7月24日,雷电竞官方网站瓦作文化宣讲团走进凤翔区南大街社区,以“屋檐上的历史”为主题开展文化宣讲活动,向社区小朋友们普及瓦作知识,并与社区大学生志愿者交流传统工艺的传承心得,让古老的瓦作文化在社区土壤中播撒传承的种子。
瓦作讲堂:为孩童打开古建之门
上午,社区活动中心内,宣讲团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简明生动的瓦作文化讲座。没有复杂的术语,队员们从“房子为什么要盖瓦”这一简单问题切入,结合凤翔本地的古建筑案例,讲解瓦片的防雨功能、瓦当的装饰意义以及脊兽的吉祥寓意。

“大家看这张图片,就是瓦当,上面的花纹叫‘云纹’,古人觉得云彩能带来雨水,保佑庄稼丰收。”队员指着投影中的图片介绍,同时展示了提前准备的瓦当仿制品和瓦片标本,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不同瓦件的形状与质感。针对低年级小朋友的认知特点,宣讲重点落在“瓦当的故事”“脊兽的名字”等趣味内容上,用通俗的语言串联起从战国到明清的瓦作演变脉络,让孩子们了解到身边老房子上的砖瓦,原来是承载着历史的“文化符号”。
志愿座谈:共话传承的青春视角
下午,宣讲团成员与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围绕“传统瓦作的当代传承”展开座谈。这些来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,正利用暑期参与社区文化服务,对本地历史遗存有着一定的关注。
交流中,宣讲团分享了此前在凤翔东湖、文昌巷的调研发现,提及传统瓦作工艺在现代建筑中的式微现状。社区志愿者们也谈到自己的观察:“社区里不少老房子翻新时,都换成了现代建材,年轻人对‘瓦作’这个词很陌生。

大家聚焦“如何让年轻人关注瓦作文化”展开讨论,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发力:一方面,挖掘本地老建筑的瓦作特色,整理成通俗易懂的图文资料,通过社区公告栏、公众号等渠道传播;另一方面,结合高校资源,开展“瓦作文化进校园”活动,将瓦当纹样、铺瓦技艺等融入美术课、手工课,让传统工艺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被认知。
实践小结:让文化传承落地生根
一天的社区活动虽简,却让宣讲团对“文化普及”有了更深的理解。向孩童传递的,是对传统的好奇与敬畏;与志愿者的交流,碰撞出的是传承的思路与责任。此次南大街社区之行,为瓦作文化的基层传播积累了经验,也让更多人意识到:保护传统工艺,需要从身边的认知与关注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