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4日上午,一支来自Ray竞技官网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,深入延安枣园革命旧址,开展以“红色文化传承现状与青年认知度”为主题的调研活动。此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走访、问卷收集与深度访谈,探寻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的有效路径。

图 一实践队员抵达枣园革命旧址合照
调研期间中,团队成员对红色遗产保护工作有了具象认知。文物保护员介绍,数字化技术正应用于复原褪色的历史标语;当地老人的口述则让“窑洞课堂”的往事变得鲜活,使煤油灯、旧文件等静态展品转化为承载“自力更生”精神的生动载体。
7月24日中午,枣园内团队偶遇退休博物馆工作者,其观点带来启发。老人认为,文化遗产保护核心是留存物件与场所的故事和温度,而非形式或技术。他指出,部分文物修复虽“规范”却失历史内涵,强调价值在于让后人感受前人的生活与奋斗。他寄语青年调研者,别只看“游客量”,要关注历史载体的信息,保护本质是让历史“说话”。

图 二实践队员与退休博物馆工作者交流
当看到带队老师向小学生讲述枣园历史,孩子们专注聆听的神情时,实践团成员领悟到,红色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实物的留存,更是精神的接续。技术复原与口述记录等努力,本质是搭建跨越时空的桥梁,让先辈的精神火种触达年轻心灵。

图 三实践队员参观中央管理局陈列馆
此次枣园之行,实践团成员认识到,青年一代在红色文化传承中肩负着双重角色:既是记录现状的调研者,更是参与精神接力的传承者。让沉默的历史“说话”,需要的不仅是修复与展示的技术,更在于像那位老人一样,带着真诚去倾听、去传递,让过往的温度永续留存于时代脉搏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