炎炎夏日,烈日当空,为响应陕西省“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”活动号召,以张雨婷,柳轶,何奕则,付少伟为主要成员组成的西安地区调查团队深入柿园坊社区,通过深入访谈、实地勘察等形式,探索居民自治模式下的基层治理痛点,了解社区层面对老旧小区长效治理的深层认知。

图 1成员在柿园坊小区西区实地调研
政策引领下的改造实践
在柿园坊小区西区,实践团看到这个建于1988年的小区已完成基础类改造:粉刷一新的外立面、规整的管线、新装的安防设施、更换的楼道窗、加装的扶手、文化宣传栏、生活垃圾分类、以及绿化环境等的改造。社区钞主任介绍:“现在小区基础设施的改造都已完成,社区内没有‘三无’小区。”
面临的管理挑战
在柿园坊西区,团队成员观察到,这个建成于1988年的老旧小区虽已完成外立面粉刷、管线改造等基础提升,但后续管理仍依赖居民自发成立的“业管组”。面对维修资金收缴难、违规搭建调解难等问题,业管组主任表示:一方面体现在激励机制匮乏,导致业管组成员参与度低、工作热情不足,难以维持长期服务动力,进而影响小区日常管理和改造工作的持续推进。另一方面体现在社会资本的嵌入反倒限制里管理的推进。

图 2成员在社区调研
未来长效治理的思考与建议
结合调研实际,主任认为:居民自治是一个理想的、值得推进的好措施,在未来,需要更加重视规章的硬性约束的完善以及资金的激励程度,以合理地、自发地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,确保管理工作的公正与高效。从而逐步提升小区的整体治理水平,实现居民自治与专业管理的有机结合。

图 3调研团与社区负责人合影
在接下来的“三下乡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,实践团将奔赴全国各地的老旧社区、走进社区、深入调查。实践团成员们将利用专业知识与技能,进行充分而详实的社区管理改造调查,探索老旧小区管理的最适新模式,为老旧小区管理更加有序和管理模式的完善提供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