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飞檐上栩栩如生的脊兽,到琉璃瓦上灵动的“二龙戏珠”,2025年8月,雷电竞官方网站瓦作文化宣讲实践团学子走进武功县城隍庙,用指尖感受古建温度,以专业目光解码瓦作中的匠心传承。
上午,调研团队首先聚焦城隍庙的屋面整体构造。青灰色的灰陶瓦层层叠叠,如书页般铺展在屋顶,阳光穿过檐角,在瓦面上投下深浅交错的光影,展现出古朴而厚重的质感。团队成员仔细测量了瓦片的尺寸、排列方式,观察到“叠瓦”“咬瓦”等传统技法留下的痕迹——这些看似简单的拼接,既保证了屋面的牢固防水,又形成了富有韵律的视觉效果。

随后,队员们将目光投向飞檐与脊兽。高高翘起的飞檐如鸟翼舒展,檐角上的脊兽神态各异:有的怒目圆睁,透着威慑之气;有的憨态可掬,藏着吉祥寓意。队员们还注意到,屋面线条从顶端向下自然延伸,与庙宇的庄严肃穆风格浑然一体,展现出“刚柔相济”的建筑哲学。

团队在文保人员的带领下,重点研究了城隍庙中殿的琉璃瓦作。中殿的单檐歇山顶堪称琉璃艺术的精华:外沿斗拱装饰全为琉璃构件,阳光照耀下五彩闪耀,尤其是歇山处的“二龙戏珠”浮雕,龙体蜿蜒、珠球欲动,立体感极强。队员们通过近距离观察发现,琉璃瓦表面的釉色均匀透亮,历经百年仍鲜艳如新。“这得益于严格的工序——从陶土淘洗、素烧定型到施釉烧制,每一步都不能有丝毫偏差。”文保人员介绍道,传统琉璃瓦制作需经过八道工序,仅釉烧的火候控制就需十年以上经验的工匠把关。

此外,团队还对比了灰陶瓦与琉璃瓦的搭配逻辑:灰陶瓦的沉稳底色与琉璃瓦的华丽装饰相互映衬,既符合“主次分明”的美学原则,又暗含“朴素与繁华共生”的文化理念。这种“材美工巧”的平衡,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古代工匠的全局思维。
通过调研,团队成员不仅理清了城隍庙瓦作从“实用功能”到“艺术表达”的演变脉络,更感受到传统技艺中“天人合一”的智慧——无论是防水的构造设计,还是“二龙戏珠”的吉祥寓意,都体现着古人对“建筑与自然、技艺与文化”关系的深刻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