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生工作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学生工作 > 学工动态 > 正文

学工动态

公管学子暑期三下乡 | 踏访蜀河古镇,解码青砖黛瓦里的千年传承

发布时间:2025-08-12   信息来源:    浏览量:

雷电竞官方网站瓦作文化宣讲团走进安康市旬阳市蜀河古镇,开启了一场探寻瓦作文化的实践调研。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古镇街巷,以问卷访谈触摸民间记忆,深入挖掘这座汉江商贸古镇的瓦作密码。

蜀河古镇始建于西周,兴盛于明清,作为汉江流域的商贸重镇,曾云集湖广客商,留下了黄州会馆、杨泗庙等融合南北风格的古建筑群。当地瓦作工艺既有南方"青砖黛瓦"的细腻,又融入北方"风火墙"的厚重,正如古镇老匠人所说:"每一片瓦都带着水路商帮的故事。"此次调研旨在梳理蜀河瓦作的历史脉络、技艺特色及其当代传承现状。

      第一日上午,团队从蜀河社区后街出发,先后走访了帝王宫戏台、鸣盛楼等标志性建筑。在黄州会馆,鸣盛楼的瓦作细节让队员们驻足:硬山顶与庑殿顶衔接处,板瓦与筒瓦交替设,形成严密的防水层;正脊上镶嵌的青花瓷片在阳光下泛着幽光,与垂脊上的兽面勾头滴水相互呼应。"这种'瓷片镶脊'工艺,是湖广移民带来的南方技法,在北方很少见。"随行的文化工作者介绍道。

下午,队员们重点考察了王公馆与南城书院。王公馆的三进式院落中,灰陶瓦沿台阶式屋顶逐级铺展,"叠瓦""咬瓦"的拼接技法让屋面呈现出层层叠叠的韵律感;南城书院的青砖灰白方格窗与瓦屋面搭配,透着古朴雅致。调研中发现,古镇瓦作呈现明显的"三阶演变":早期土楼瓦易损毁,中期胶质瓦虽坚固却闷热,如今修缮多用现代仿古黏土瓦,既保留风貌又兼顾实用。

第二日,团队将目光转向"活态传承":上午走访蜀河供电局旧址、电报局旧址,观察到民国时期的瓦屋面设计——上房"二坡水"与天井"一坡水"结合,体现了"排水优先"的实用智慧;下午则通过问卷与访谈,收集了当地居民与游客的反馈。

两天的调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:蜀河瓦作不仅是建筑工艺,更是水路商贸史、移民文化史的缩影——从明末清初"八大字号"兴盛时的瓦作繁盛,到如今古镇保护中的技艺延续,砖瓦间藏着地域文化的基因密码。此次调研不仅梳理了蜀河瓦作的"三阶演变"与"南北融合"特色,更收集了民间对传承的期待,为实现活态传承贡献建大学子的力量。

关闭

版权所有:雷竞技(RAYBET)官方网站-全球领先的电竞赛事平台 | 站点维护:信息网络中心 | 联系邮箱:ggglxy@xauat.edu.cn | 联系电话:029-82203303

雁塔校区 地址: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中段13号 710055 | 草堂校区 地址:西安市草堂寺景区草寺东路 710311